想象南亚的民主未来
2025-02-21 05:51

想象南亚的民主未来

Imagining Democratic Futures in South Asia

人们常说,世界各地的民主正在退步,而且也不乏证明这一观点的数据:全球各地的选举质量多年来一直在下降,而在民意调查之后,抗议、法律挑战和暴力事件越来越多。但是,全球趋势可能会掩盖重大的国家差异,而对过去轨迹的关注可能会使我们忽视一个国家政治中突然出现的、看似意想不到的变化的现实。

我们可以以南亚为例,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多年来的民主停滞遭遇了民众的起义,民众要求进行重大改革,导致长期执政的孟加拉国总理谢赫·哈西娜(Sheikh Hasina)被驱逐,而后者在2024年获得了左翼政党的决定性胜利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国家轨迹的急剧变化证明了这句格言的价值:过去的表现不能保证未来的结果,理解内在复杂系统的发展需要我们增加我们的方法工具箱。

正是这一挑战促使International IDEA采用了预见和未来的方法,这是一套“有组织、有系统地超越预期,处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”的实践。我们的目标是提出这样的问题:2040年南亚的民主会是什么样子?政府改革者能做些什么来扭转这种缓慢下降的趋势?公民社会活动家和公民应该如何相互接触,以振兴公民生活?哪些全球或地区力量可能会限制民主扩张,行动空间在哪里?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确保15年后我们能够说南亚比今天更加民主?

为了寻找答案,国际思想和政策选择中心召集了来自孟加拉国、不丹、印度、马尔代夫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多学科专家小组,在科伦坡举行了一次论坛。这些讨论的结果发表在最近的一份报告《想象民主的未来》中。使用远见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这些不同的极端之间导航,找到最理想的长期结果,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今天可以做些什么来走向最好,同时避免最坏的情况。

然后,我们使用了四种情景原型来想象,对今天塑造南亚的主要趋势(从气候变化和移民到大型科技和人工智能)的集体反应,可能会给该地区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。在这里,我们将只研究其中两种情景,以便以必要的细节水平呈现它们:“崩溃”为争吵,压迫和环境退化的国家,以及“转型”为能够应对气候相关和地缘政治挑战的充满活力,包容性的民主国家。

拥抱积极和消极的观点

在“转型”情景中,通过注重公民福祉和环境健康的协商民主,民主创新得以蓬勃发展。该地区发展成为一个“太阳能朋克社会”,平等和可持续性优先于资本主义价值观,并有助于防止生态崩溃。前一种价值观反映在审议过程和政治组织形式中,如公民大会、陪审团和小组,它们现在使决策既有效又享有广泛的公众合法性。

在这种情况下,转型之路始于2016年,当时西方反移民情绪的高涨助长了南亚青年的反向移民。各国政府利用这一趋势,向返国青年提供财政资源,促进社会进步的机会。青年主导的伦理技术创业,扩大了公民空间和基层治理,而政府则培育了被称为“市民村”的一体化城乡空间。到2040年,一些南亚城市在全球宜居指数中被列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,引发了全球关于包容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讨论,这种模式以自下而上的政府方式为基础。

相比之下,“衰退”情景描述的是今天的挑战没有得到应对,民主和社会结构已经崩溃。未能找到一个广泛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,意味着许多低洼沿海地区现在要么被淹没,要么土壤盐碱化得无法支持农业。恶劣的环境使农村人口枯竭,政府的创造工作计划占所有就业的很大一部分,导致根深蒂固的腐败和世袭主义。与本世纪20年代相比,选举参与率显著上升,但投票更多地被视为确保统治者政治庇护的一种手段,而不是人民意愿的表达。

公民社会的空间不断缩小,地方科技中心转变为监控资本主义企业,地缘政治压力破坏了区域合作,助长了官方对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的怀疑,这些都促进了这一进程。然而,这样的场景并不是世界末日:即使是未来的监视国家也不是全能的,这种场景的结束设想了新的,更局部形式的集体自治在裂缝之间涌现。

“转型”情景虽然不是乌托邦,但可能为许多人提供了最理想的未来——尽管其他情景包含了宝贵的经验教训。例如:南亚不是气候变化的推动者,但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。如何改革或设计民主制度,以最好地减轻其危害,并推动该地区走向公平的绿色转型?这样做是否需要重新想象对民主的理解?

是通过建立新的机构来振兴公民生活,比如在政治上获得授权的人民大会,还是集中精力改造那些已经存在的机构?将选举视为关键基础设施的理解如何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?在气候不确定的时期,可以发展哪些形式的多学科国际参与来保护选举?

这些是我们在最近的报告中讨论的一些问题,我们期待着其他人也参与到前瞻工作中来。通过设想和评估潜在的未来,该地区的政府和机构可以加强其战略规划,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,从而增强抵御能力,并有效应对不可预见的挑战。

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国际智库于2025年2月发表的报告《想象民主:2025年南亚前瞻报告》。

本评论中表达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,并不一定代表该机构国际的最后立场理事会、其顾问委员会或其成员国理事会。

本内容为作者翻译自英文材料或转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
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本站
想要了解世界的人,都在 时光网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