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01 18:22来源:本站编辑
天津战疫新图景:低风险区调整为城市复苏注入新动能,天津多地调整为低风险地区,标志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随着风险等级下调,商超、餐饮、景区等场所有序恢复经营,地铁、公交、学校、写字楼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恢复正常运转,城市生产生活秩序加速恢复,天津在确保疫情防控不松懈的前提下,通过精准防控和分级管理,推动经济和社会秩序复苏,当前,天津持续优化防控措施,平衡发展与安全,通过"一区一策"精准施策,既保障市民健康安全,又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,展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的新模式。
(一)精准防控与科学调整的实践探索
2022年9月28日,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28号通告,将滨海新区汉沽街、寨上街道等中风险区调整为低风险区,这一调整标志着天津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折射出"精准防控、科学调整"的工作理念,数据显示,自2022年8月1日实施分级管控以来,天津累计调整风险区域127次,涉及街镇超过300个,通过动态清零与精准放开的有机结合,实现了疫情零新增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平衡。
在调整过程中,天津建立了"三区"联动机制:高风险区保持严格管控,中风险区实施管控措施,低风险区则恢复生产生活秩序,这种"阶梯式"管理模型既避免了"一刀切"的僵化管控,又防止了松紧失序的风险,低风险区商超通过"无接触配送"实现运营,学校、医疗机构等关键场所实行"闭环管理",既保障基础服务又切断传播链条。
(二)经济复苏与民生保障的协同推进
低风险区调整为天津经济复苏按下"加速键",据天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.0%,其中低风险区贡献率超过60%,在滨海新区,汉沽海鲜市场日均交易量从调整前的800吨回升至1200吨,餐饮复工率突破85%,市场活力恢复背后是"助企纾困18条"政策的落地,累计惠及市场主体12.6万户。
民生保障方面,天津建立"物资储备动态调节机制",在低风险区设置200余个应急物资储备点,确保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,教育系统实施"线上+线下"混合教学模式,覆盖学生超300万人次;医疗系统推行"分级诊疗+互联网医疗"模式,实现常规病种"线上问诊"和急重症"绿色通道"的无缝衔接。
(三)社会治理与市民意识的深度融合
天津的疫情防控实践催生出"全民防疫共同体"的新型治理模式,在低风险区,社区志愿者与网格员形成"双网格"管理,实现防疫宣传、物资配送、特殊群体关爱等服务的精准化,全市注册社区志愿者达28.6万人,累计服务时长超800万小时。
市民防疫意识的提升尤为显著,通过"天津防疫"官方平台推送的科普内容,累计阅读量突破2.3亿次,市民自觉配合核酸检测、扫码验码的比例保持在95%以上,这种社会共识的形成得益于天津创新开展的"防疫知识百问"系列直播,通过专家答疑和案例解析,有效提升了公众科学防护能力。
(四)国际经验与本土智慧的交融创新
天津的防控实践既体现中国特色,也吸收国际经验,借鉴新加坡"分层管控"模式,结合北京"防聚集"经验,形成"网格化+数字化"的天津版防控体系,在国际防疫合作方面,天津与德国柏林、美国旧金山等12个国际城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联合研发智能测温设备、无接触配送系统等创新成果。
值得关注的是,天津在调整低风险区时引入"社会面清零"指标,通过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量、药店退烧药销售数据等12项参数,动态评估疫情风险,这种"数据驱动"的决策模式,使防控调整更加科学精准。
(五)未来挑战与持续优化的治理路径
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效,天津仍面临多重挑战,经济复苏不均衡问题突出,第三产业恢复速度(68%)明显慢于第二产业(92%),部分中小企业反映供应链恢复周期比预期延长20天左右,疫情防控与重大活动筹备的衔接也需加强,2022年第四季度计划举办的50场大型展会活动中15场推迟举办。
针对这些问题,天津正探索"防控+发展"双轮驱动模式,通过建立"重点企业白名单"制度,为汽车、航空航天等支柱产业提供定制化服务;在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试点"闭环生产"模式,确保重点企业不停工;推出"文旅复苏20条",对低风险区文旅企业给予增值税返还等政策支持。
天津的疫情防控实践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生动体现,从"动态清零"到"精准防控",从"管控防疫"到"科学调整",每一次防控策略的优化都凝聚着治理智慧,当前,天津正以低风险区调整为新起点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探索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,这座城市用实践证明:只有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的治理理念,才能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。
(注:本文数据截至2022年12月,具体政策以官方发布为准。)